关于Evolution 9风格

从 SLGH005 “白桦林” 解读Evolution 9系列的设计哲学


Grand Seiko的创新设计搭载了2020年全新研发的9SA5机芯,既体现了品牌的技术革新,又完美延续了Grand Seiko的经典传统。其设计元素经过系统梳理,最终凝练为 Evolution 9风格。那么,这一设计理念是如何诞生的?它背后的追求又是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1967年,44GS腕表正式发布,为Grand Seiko的设计理念奠定了基础。其独特的设计元素随后凝练成“Grand Seiko风格”,奠定了品牌的设计基调。而Grand Seiko Evolution 9系列则以“突破时代束缚”为主题,在Grand Seiko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全新演绎与升级。

设计规划始于一个核心问题:“Grand Seiko究竟是一款怎样的腕表?”换句话说,这一过程是在探寻Grand Seiko的本质。如何打造一款能够完美承载9SA5自动机芯的理想腕表?这一深刻的命题最终凝练于SLGH005,也就是“白桦林”(White Birch)表款,融入了九大设计要素。与44GS一样,SLGH005的设计元素被视为后续Grand Seiko系列不可或缺的核心特征,因此,这些元素被提炼为设计准则,并进一步融入Evolution 9风格之中。全新设计在三大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延续Grand Seiko始终追求的美学与清晰易读性,同时大幅提升佩戴的舒适度。

1967年推出的44GS腕表成为Grand Seiko设计理念的灵感来源,其设计元素最终凝练为“Grand Seiko风格”。
尽管Evolution 9风格的早期设计草图已经呈现出如极为厚实的时标等特征,但最终完善这一设计方案仍耗时近两年。

深入解析展现在“白桦林”款中的Evolution 9风格

<Ⅰ.美学的演进>

搭载9SA5机芯的SLGH005,是Evolution 9风格的起源之一。宽阔的发丝纹理表面突出了其间狭窄的镜面抛光区域。
SLGA009则采用Grand Seiko的Spring Drive 5 Days自动机芯。Grand Seiko风格经典的表壳侧面倒角设计,被巧妙地运用于SLGA009的表耳末端,使整体表壳造型更显轻盈。发丝纹理的渐变工艺营造出“光影”效果,使腕表呈现更具立体感的视觉观感。

渐变的发丝纹处理赋予腕表更立体的“光影效果”

一直以来,Grand Seiko以严谨、简约且坚固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全新的9SA5机芯则象征着品牌的创新精神。因此,Evolution 9风格的设计必须巧妙融合这两种不同的特质,同时延续Grand Seiko的经典传承,并从中汲取灵感。

过去的Grand Seiko腕表,如61GS V.F.A.,通过精细的时标展现腕表的高精度,而Evolution 9风格则在表壳设计中传达了相同的理念。固定表链的四个表耳尽可能采用直线造型,而非顺应手腕曲线的弧线设计,Grand Seiko表耳延展至末端。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佩戴舒适度,还强化了腕表作为独立物件的存在感。尽管Evolution 9风格的最初设计方案采用向下弯曲的表耳,最终设计团队选择了将表耳末端上扬,打造出极具辨识度的锐利轮廓。

直耳的设计灵感源自雕塑艺术。例如,在雕塑作品中,即便使用厚重的材料,也能通过具象表现技法呈现轻盈感,使作品在张力与美感之间达到平衡。同样,设计团队希望打造一款即使在保持一定体量感的前提下,依然呈现轻盈飘逸观感的表壳,并在设计中融入“光影”元素。过去的Grand Seiko表款普遍采用大面积镜面抛光,以突显优雅质感,与商务正装相得益彰。而Evolution 9风格则顺应现代职场环境,考虑到佩戴者不仅限于正装场合,还可能搭配更具机能感的服饰。
因此,相较于44GS及其他Grand Seiko表款,Evolution 9在镜面抛光的运用上更为克制,转而采用更多发丝纹理处理。减少镜面抛光的比例,增加发丝纹理处理,反而使腕表外观的镜面抛光感更加突出。最终,设计团队成功打造出比Grand Seiko近代前作更为鲜明对比的视觉效果。

<Ⅱ.易读性的演进>

SLGH005的表盘呈现精美的白桦纹理,尽管背景纹理鲜明,但并未影响Grand Seiko一贯强调的高读时性。分针与秒针的末端经过弯曲设计,使佩戴者在倾斜角度下依然能够清晰读时。
SLGA009搭载Spring Drive 5 Days 9RA2机芯,其12点钟位置的时标在最初设计时更为宽大,但经过多次测试后,最终调整为当前尺寸。

指针与时标的设计借鉴了初代GS的设计风格,对比度进一步增强

Evolution 9风格在易读性这一Grand Seiko的标志性特征上进行了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便是时针与分针的鲜明对比,使读时更加直观清晰。

为了充分展现顶级机芯的价值,设计团队在初始阶段便决定将12点钟位置的时标设计得更大。

这一卓越的读时性能不仅体现在醒目的大时标上,同时也通过时针与分针不同的厚度加以体现。在深入研究Grand Seiko腕表的功能后,团队进一步明确了真正意义上的卓越读时性,并据此提出了调整时针与分针厚度的构想。最初,时针与分针均采用尖端设计,但在后续优化过程中,团队将时针的尖端修短,使其能够与时标部分重叠。这样的设计让佩戴者既能通过大致的位置快速判读时间,也能通过纤细的分针精准读取具体时刻,最终形成了兼具功能性和直观性的设计方案。

Grand Seiko一向在指针与表盘之间留有充足的间隙,而在Evolution 9系列中间隙有所缩小。此外,分针和秒针的尖端明显向表盘弯曲,使佩戴者即使从斜角方向也能轻松读取时间。表盘外缘配置了一个向内倾斜的环形部件,其上印有分钟刻度,使指针尽可能贴近时间刻度。

最早的Grand Seiko腕表,其时、分针比例协调,成为本次设计灵感的重要来源,进一步深化了易读性与美学的理念,同时忠实于Grand Seiko的设计哲学。

<Ⅲ.佩戴舒适性的演进>

SLGH005的另一项高级功能在于其相对纤薄的表壳,这得益于9SA5机芯的运用,该机芯相比此前的9S系列机芯更为纤薄。此外,其表链在宽度和厚度的设计上经过精心调整,并采用比常规尺寸短1毫米的链节,使佩戴更加舒适。

SLGA009搭载Spring Drive 5 Days自动机芯,在设计上与SLGH005基本相同。尽管其表链表面呈现出三排结构,但实际上由五排链节组成,其中包含两条较窄的链节。秉承Grand Seiko的传统,该表链的链节在横向具有适当的活动余量,以提供更好的佩戴体验。

新一代机芯通过降低重心与扩大表耳宽度提升佩戴舒适度

在Grand Seiko的过往设计中,美学与易读性始终是核心追求。而Evolution 9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进一步强化了佩戴舒适度。

奠定Grand Seiko风格的1967年44GS款搭载了纤薄的手动上链机芯,因此当时无需考虑提升佩戴舒适度的问题。然而,随着自动上链机芯的出现及对坚固性的追求,机芯逐渐变厚,因此佩戴舒适度成为一个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

为了确立Evolution 9风格,Grand Seiko团队首先专注于降低重心。正如汽车一样,手表的重心越低,佩戴时的稳定性越高。当机芯位置更接近底盖,表体的重量就更贴合手腕。此外,自44GS款以来,Grand Seiko的表壳多采用向底盖收窄的设计,而此次团队则挑战了在此基础上保留更多表壳结构。同时,采用三维曲面水晶玻璃也是降低重心的手段之一。虽然尺寸上的变化或许微乎其微,但只要通过抬升玻璃中部以留出指针活动空间,便能大幅降低玻璃边缘的高度,使腕表呈现更纤薄的视觉效果。

表链的设计也经历了全面革新。此前的Grand Seiko腕表通常采用20毫米宽的表链搭配40毫米表壳,而SLGH005遵循Evolution 9风格,改为22毫米宽的表链。更宽的表链可分散腕表重量,提升佩戴舒适度。

除了表链宽度的调整,其连接方式也有所改变。相较于前代产品,团队选择了缩短了1毫米的链节,以确保更贴合手腕。此外,表链的厚度也有所增加,使表耳与表链的衔接更为流畅。由于表链厚度的增加,表体与表链的重量更加均衡。Grand Seiko风格的传统在表链设计中得以延续,例如保留了前代产品特有的窄镜面抛光链节以及发丝纹处理,展现经典风格与精湛工艺的结合。

采访

Kiyotaka Sakai 产品设计师

Sakai于2012年加入公司,曾负责国内外市场的腕表设计。如今,他专注于Grand Seiko的设计工作,并设计了Evolution 9系列、“白桦林”(White Birch)以及纤薄正装腕表系列。其设计作品屡获殊荣,包括日内瓦高级钟表大赏GPHG和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等国际奖项。

摄影:Eiichi Okuyama
撰文:《Chronos》日本版主编Masayuki Hir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