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持续守护「设计灵魂」而进行的「风格创新」。
在腕表的生产现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作业设备。这些设备的种类依照车床、打磨等等加工目的涉及到多方不同的领域。在SEIKO Epson要操作这些机具必须拥有使用认证;除了操作之外,操作者还得接受包括安全维护整备在内的讲习,并且实际制作出符合加工规格的零件后才能取得机械使用认定证。
为了设计手表,星野一宪不只拥有机具操作的认证,同时还去考了钟表修理技师的国家资格,也就是说他从机芯组装到表壳打磨几乎所有的制表工序都能独力完成。然而星野的工作是企划与设计,他的职责应该是要跟工程师和职人等等多位制表师组成团队,共同规划出表款的全貌,一开始就不需要作业机具的资格。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去考那些认证?
星野说,「在达文西的时代,艺术家也会去研究解剖学。因为首先要理解骨骼和肌肉是以怎样的构造来运动的才有办法正确漂亮地描绘人体。手表不也是一样。它是以什么样的零件来作动的?这个零件是怎么做出来的?因为想要亲身理解这些事情,所以就一个接着一个去把那些跟手表有关的资格都拿到了」
除了操作机具的技术以外,星野在制造现场还有了别的收获。「那里保留了我以前从来没看过的、约60年前的原型表」。比如说有个盒子里装了十几只细节各异的初代GS原型表。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许多Grand Seiko的「技术遗产」。把这些原型表一只只拿在手上、看在眼里,一一解读设计师灌注在里头的意志、工程师和职人们的创意、技巧与反复尝试、乃至于当时加工技术的极限。透过这样的方式,星野与这些素不相识的前辈制表师们持续进行着超越历史的深入对话。
在跟率领初代Spring Drive研发团队的高桥理共事时,星野拿出了他自己亲手切削打磨的黄铜样品。他对高桥说,「我想做出像石头一样的表」
这里的石头指的不是那种粗糙嶙峋的岩石,而是河床里带有绝妙曲线的卵石。是pebble而非stone。这种石头经历了人类无法想象的漫长时间自然地慢慢洗磨而成,它的形状不论在视觉上还是握在手里都很舒服。手表虽然是机械,但它也会跟人的肌肤直接接触。星野想要设计出能够服贴在手腕上的自然造形。由于这种造型可能无法简化成数学公式,所以星野不用计算机设计,相对地而是不断反复实作直到达成他理想中的造型,等到这个造型完成后再反过来将它转换成设计图。
Grand Seiko的设计以”SEIKO Style”为标准。这套风格确立于1960年代后期,为了优美地反射光线,设计本身是以打磨成工整镜面的平面与二次元曲面所构成。星野透过自行操作加工机具的过程彻底检视了这套风格。然后他开始思考,除了平面,藉由现代技术以及打磨名工们的手艺是否有可能将三次元曲面也打磨出光泽优美的平整镜面。星野很清楚GS所继承的设计文法,也熟悉现场加工技术的进化以及现代职人的实力,拥有这些知识的他与现场的职人们一同尝试研发新的超镜面研磨,对SEIKO Style进行革新。这里的革新并不是要改变这套风格,相对地是要在保有它原生精神的前提下发展出下一步。